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探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发力点”——贵州师范大学召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汇报会
【作者】宣传部      【日期】2024-07-18 20:39      【点击】

7月18日,学校召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汇报会。会上,各学院围绕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如何服务新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进行工作汇报。校党委书记肖远平出席并讲话。校长张绍东主持汇报会。校领导杨楠、罗永祥、欧阳恩良、刘瑾、支启军出席。各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


74071


“率先在国内运用网络模型探究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重性抑郁变化的关键节点,为心理干预与临床矫治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研究团队、亚高原环境心理研究团队”“实施科教融汇,厚植学科素养,坚持以本为本,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生,创新‘地理学’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四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协同发展”“依托‘中国天眼’,服务国家重大科学布局需要,进一步开展射电天文研究和天文拔尖人才培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专业提质转型,学科专业拟向‘智能建造’‘智慧应急’等方向发展”……汇报会上,各学院负责人就如何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如何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战略空间谋篇布局等进行工作汇报。


3E09D


53EE1


在听完各学院汇报后,肖远平讲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思考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汇聚点,如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助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蓄势赋能、贡献力量。

“高校应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时代命题,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人才支撑。”肖远平表示,高校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促进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产业升级为导向,主动布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要通过体制改革、政策支持等多种途径,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让知识、技术、人才等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引擎,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要强化人才发展支持和梯队建设,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新技术的一流创新人才,加快培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型劳动者。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技术最前沿、辐射带动力最强劲、对经济体系影响最突出的部分,不仅将给我国产业结构带来深刻变革,也将给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全新挑战。新形势下,我们要发挥特色和优势,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独辟蹊径’,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大展作为。”肖远平强调,各学院、各部门要把创新举措贯穿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各环节、全过程,为学校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抢占新领域新赛道赋能增效,助力贵州高质量发展。各单位要结合学校特色、学院特色、学科特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协调配合,形成新质人才教育培养合力,多措并举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与保障。

肖远平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一流人才队伍来支撑,我们要明确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角色定位,充分认识和尊重人才的价值与作用,多措并举引才育才、留才用才;要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教学模式上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全面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等方式,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劳动者;要深度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要求,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加快学科专业更新换代,推动学科专业长高变强,形成一批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特色学科专业;要立足贵州大地办大学,服务区域战略需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四区一高地”主定位,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四大文化工程”,发挥比较优势深入开展校地、校企、校校、校所合作,大力推进“政产研学用”深度融合;要积极探索与学校学科专业对口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有效打通科技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通渠道,着力推进“全流程贯通、全要素集聚、全链条服务”的成果转化,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依托学校教师教育办学优势,提高教育学科办学、科学研究层次和服务决策的能力,全面推进“国培计划”“强师工程”“卓越教师”等培训项目,着力打造“优师计划”师大品牌,推动5G+乡村教育提质扩容,更好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师教育创新型人才。

肖远平希望各学院、各部门要转变观念、创新理念,切实将所思、所得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培养高质量发展急需的“新质人才”贡献贵师大力量。

【责任编辑】一审(校):莫飞; 二审(校):王玥; 三审(校):张皓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