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贵州师范大学谢晓尧教授南极科考日记】谢晓尧教授分享极地的环境研究问题
【作者】谢晓尧      【日期】2014-01-01 11:47      【点击】

到长城站已整整十天了,我的同事和朋友老在微信中问我极地的环境研究问题。大家都关心全球环境,心情可以理解。

今天是2013年12月25日,屋外正下着大雪,我们长城站全体科考队员坐在站内南极大学的教室里,聆听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庆华教授的精彩讲座“极地地区环境研究”。此次科考,庆华教授与我同行。他对专业的精通,做事的严谨,看问题的一针见血,使我受益匪浅。

按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走过的历程:上世纪60—70s年代是常规大气污染物控制、70—80s年代是水体常规污染物控制、70—90s年代是重金属污染控制、到1990s年代以后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与削减的问题。此次科考,张教授的题目就是《极地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效应研究》。通常该类污染物(如DDT、灭蚊灵、二恶英等)的特征是难降解、生物富集、毒性、并向南北极长距离迁移;途径是通过大气、海洋洋流、迁徙动物、人类活动到达极地。显然,张教授利用我国极地科考基地长城站这个平台,对南极大气、地衣、苔藓、土壤、沉积物和食物链样品的采集研究,将促进全球的环境保护和我国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

这是代表国家的研究水平。可见,中国南极科考有多重要!

送上的第一张照片是我协助庆华教授在安装大气采样设备,其它一组是我拍摄的南极生物食物链照片,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责任编辑】马发亮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