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廖可斌教授来我校讲学
【作者】何凯      【日期】2013-12-16 10:16      【点击】

12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廖可斌教授来我校讲学,在宝山校区文科楼四楼文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明代文学与清代文学的关系”的学术报告。文学院院长易闻晓教授主持报告会。

廖可斌指出,当前学术研究分科日趋细密,各研究领域之间壁垒森严,同属文学的专业被分解为不同的时段,每一时段的研究者常于狭小的领域画地为牢。“明代文学与清代文学的关系”的报告,正是基于将研究眼光从狭窄领域向深广空间拓展的思考。

在报告中,廖教授指出历来研究者对明代文学评价有失公允,今人对明代文学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承袭清人。清初遗民以爱之深而责之切的态度审视明代,于是对明代学术文化的批判尖刻,而严重偏离明代文学的实情。他指出,把谩骂当评价,源于中国文化的知性传统,人们错把知性思维当理性思维,于是在学术论述中表现为逻辑上并不成立、似是而非的评价。明代文学对于清代文学有导夫先路之功。清代的“神韵”“格调”等诗的流派,实获益于明代文学复古的尝试,清词的繁盛亦以明人对词体风格的清理,虽在小的范围内取得不错的成就,而其总体却丧失明代文学追求的气魄。

廖可斌认为,明代文学的成主要成就在于批判而非建设。其重要意义在于对明代文学“取法乎上而不及乎下”的尝试为清人提供反面的参照。以钱谦益通批明朝各诗学流的敝病指出诗的发展“此路不通”,给清诗借鉴提供了教训。

廖教授将明代文学的追求比喻为“欲娶西施、驭骏马而不能得邻家妇、驾驽马”,指出明代文学追求过于宏阔而不能具体付诸实践;清代文学则有鉴于此,去疏阔而务实,从可实践的层面着眼,取得了实在的成就。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