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福建师范大学丁海东教授在宝山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与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幼儿园骨干教师畅谈游戏在课程实践中的融合和运用。
丁海东强调,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贯穿课程全部实践的灵魂。幼儿园是感性经验的累积过程,因此游戏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儿童天生有自我独立感,所以拥有自己的独特空间很重要。早教是教育的顶层设计,所有的课程设置应该要符合幼儿的天性,寓教于乐,通过智力问答,角色扮演或者游戏方式引出主题。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交往、思考等。教学过程活动中要真实平和,真诚自然,不应该带有欺骗,满足孩子的期待,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趣味。游戏和教学要并驾齐驱。
他指出,游戏作为课程实践的基本手段,游戏是一种游戏活动形式,儿童借助框架平台实现自我,在游戏中开拓视野,丰富生活,实现学习目标;游戏的手段价值能融洽民主的师幼关系、优化组合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等;游戏活动作为课程实施的手段主要体现为对于幼儿园正规化、集体化的教学活动在组织形式上支持、辅助和补充,而更注重于直接为正规教学目标与要求而服务的功效发挥;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和所有环节都以游戏的形式得以组织和完成;把游戏作为课程实施的手段凸显出游戏作为显性课程的有效形式资源。
游戏作为课程实践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幼儿一日活动和游戏的本体价值以及本体价值的实现。游戏的本体价值突出表现为游戏本身所具有的之于儿童的发展,之于早期教育的根基性意义和能动作用。游戏本体价值应该顺应儿童天性的法则和观照童年文化视角以及走一条童年生活回归的道路。然而,本体价值的实现可以把自选游戏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基本类型,凸显游戏作为隐性课程的内容资源,幼儿园需要提供时间、空间于机会给予幼儿自主活动的权利。实现本体价值还得有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区域环境中班级环境创设要个性化要打破单一、标准化;班级区域要增加机动的课程;区域环境构建有明显材料的可操作性;区域环境的构建还应该增强情景性设置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