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朱立元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
【作者】文/刘 怡 图/尚明贤      【日期】2013-10-11 11:23      【点击】

10月10日晚,宝山校区文科楼四楼文学院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

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朱立元教授应文学院邀请为我校师生作题为“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的讲座。文学院院长易闻晓主持讲座。

 

朱立元教授讲学

 

朱立元教授首先从学科的研究对象谈起,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学科门类都有很明晰的研究对象,而人文学科中美学的研究对象在学界还没有较为统一的、普遍接受的定论。西方美学史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一直是发展变化的,大致有五种观点:美和美的本质;艺术和艺术美;审美的心理结构、机制;审美关系。朱老说,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美学学说都有其合理性,此次重点分析“美的本质”这一观点。一是因为这一观点历史最悠久,并且有柏拉图等最早、影响最大的哲学美学思想大家;二是从中国美学学科发展的具体情况而言,美学是一门完全引进、移植的学科。虽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了“美学大讨论”,但“美学四派”都没有真正接触到“美的本质”。无论是美在客观、主观还是美在主客统一、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都是以“美的本质”为基点,对此没有任何质疑。难道不需要质疑吗?朱老认为需要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美的本质”进行反思、质疑。二十世纪“语言学转向”后,学者们认为“语词的意义存在使用中”,因为“词的多义性”很难找到统一的“美的标准”。另外,从翻译与传播的角度来看,“美学”一词被鲍姆加登创造出来时是相对理性派哲学而言,它的本意是“感性学”,后经传教士或日本学界而传入中国。因此,单独从字面上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是缺乏历史观的错误观点。

朱老认为,“是什么”的提问方式是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的提问方式,将“存在”与“存在者”相混淆了。“当你提问‘存在是什么’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预设了‘存在’已经存在。”同样,“美是什么”的提问也预设了“美”是存在的。朱老说,美学问题不应只看作是认识论问题,要突破认识论主客二分的提问思想。朱老研究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是“硬币的两面”。

文学院索良柱副教授对朱立元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说朱教授贯通中外美学,授课深入浅出。朱老从美学史上美学研究对象的种种观点的分析切入。反思、颠覆美学研究的思维机制和发问方式动摇了传统美学研究的根基,可以说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希望在座的研究生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要多读经典书籍,要具有“史的意识”。

链接: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1994—1997年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1997—2004年担任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1997年1月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2001年被评为“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主要学术兼职: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上海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是文艺学、美学,具体包括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西方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西比较文论和美学等。出版专著18部(含合著4部和个人论文集5部)、译著3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省部以上奖10多项。与美国学者J.Block 合编英文版《当代中国美学》(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1995年由Peter Lang Publishing公司在美国出版,是第一部向国外介绍中国当代美学的著作。

【责任编辑】王强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