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以下简称诺奖)获得者为莫言。莫言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10月12日,我校社科处处长谢廷秋教授组织十三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在社科处会议室热烈讨论莫言的获奖及其作品。

讨论现场

谢廷秋教授谈莫言
谢廷秋谈到,莫言在三十多年的创作道路上,一直身处中国文学探索和创造的前沿,他的作品始终深深扎根于乡土,他的视野亦从来不拒“外来”。他从我们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奋斗、苦难和悲欢中汲取思想的力量,以奔放而独异的鲜明气韵,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境界。他讲述的中国故事,洋溢着浑厚、悲悯的人类情怀,收获诺奖乃实至名归。此外,谢廷秋还分析了莫言收获诺奖的客观原因。她指出,作品翻译和作品改编影视剧对莫言作品向外传播、引起国外关注和接受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麦成林谈到,一个作家忠诚于自己的艺术,忠诚于自己的土地。中国有文化底蕴来孕育这样的纯文学作品,然后充满自信的,坦然的与世界对话。在这个意义上说,得到这个奖,有助于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树立与提高,也有助于中国文学的发展。
201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刘虎分析了莫言收获诺奖的主要原因。一是数量多。莫言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莫言文集》(12卷),影视、话剧剧本多部,创作数量达几百万字之多。二是质量高。莫言的创作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每隔几年就有一部惊动文学界的作品问世。其作品反映民族历史,同时对当下生存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其作品重视捕捉和善于表现人物瞬间的心理感受,具有西方文学的写作风格和审美特质。
2011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王茜在发言中说道,诺奖评选之前就期盼莫言获奖。莫言实至名归的获奖,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文学和作家的关注,表明中国当代作家几十年不倦的实践和努力,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这对今后的中国文学引起国际上更多读者的关注、研究、了解和兴趣,以及中外文学交流,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