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学改革年”,为了让学院的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院将以“一个结合”、“一个转变”为主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加强“教”与“学”的紧密结合,实现教学方法的根本转变,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针对经管学院为什么如此重视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涉及到哪些问题,教学改革工作如何全面铺开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该院院长吕萍教授。
.jpg)
访谈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
记者:目前,经管学院2011年“教学改革年”已正式拉开帷幕,学院如此重视教学改革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吕萍:针对一个建院历史不长的学院,学院学科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均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搞好本科教学是学院的中心课题,几年来,学院先后将2003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别定为“教学质量年”、“教学质量提升年”及“教学改革年”,狠抓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学院将2011年定为“教学改革年”,其指导思想是:其一,加强“教”与“学”的紧密结合,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其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现教学方法的根本性转变,即由传统的“输灌式”教学向“启发式”、“研究型”教学的转变,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三个结合”,突出专业优势
记者:经管学院教学改革将从哪些方面展开?
吕萍:今年教学改革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内容涉及到专业建设、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毕业论文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
记者: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而提高质量的重点在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经管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会进行怎样的改革?
吕萍:坚持“三个结合,突出专业优势,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优势,重视科研为教学服务和专业实践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重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改革。拟推进“大平台+小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中加大选修课比例;对专业课设置强调本土化和国际化。一方面,学院增加定量分析类课程的数量和比例,切实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加创业管理类课程的数量和比例,并依托经济、管理学科的优势,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一系列创业管理类必修和选修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
第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感性认识和实践环节。经管学院要求一、二年级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在三、四年级学生中加大实验教学学时,并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学院推行案例化教学方式,在现有的专业课程案例化教学的基础上,将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进一步探索案例化教学的各种创新方式。
第三,推进毕业论文形式改革。在传统学术论文形式的基础上,学院拟增案例研究、企业诊断、调查研究报告和管理设计等四种新的毕业论文形式,使学生毕业论文由学术性向应用性、实践性倾斜。学院要求2008级毕业生论文原则上应该采用新的毕业论文形式,并将专门组织人员制定四种新型毕业论文的详细质量评估标准。
第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学院正在努力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以人为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分阶段、按步骤不断创新实验体系,强化实验师资队伍,改进实验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优质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真正实现“就业零距离”;进一步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力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真正接触到文件档案的整理、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市场调查、产品结构分析、市场营销策划等实际工作,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培养。
第五,考核方法改革。一方面,通过改革考核制度,丰富考试形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使之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经济与管理学院今后将更多采取开放型的考试形式并增加平时考核成绩的比例,而考试内容将更加侧重社会调研、论文设计等方面。
第六,深化导师制度改革和加强主干课程的双语教学。导师制度改革,经管学院将结合自身的特点,在相关企业中聘请一些比较了解企业和社会的相关人员作为学生的导师。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全面合作,在创业教学、就业指导、企业培训等方面入手,为我院完善实践环节的导师指导探索新路。另外,由于学院一些老师是国外留学回来的,并且都是科班出生的博士、硕士,外语很好,所以我们将以学院教学改革立项方式,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力争到2013年,在学院部分专业课程中开设双语授课教学。
专业建设:巩固已有专业,拓展新兴专业
记者:专业建设对学院的发展及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请您谈谈在发挥学院特色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建设?
吕萍:在专业建设上,进一步探讨学科内涵,理顺经济学、管理学两个学科及专业的关系和界限,完善经济管理相关、相近专业教育。学院把市场需求作为设置专业的依据,围绕学校定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培育特色,突出应用性学科的特点,调整巩固已有专业,拓展社会需要的新兴专业;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指导,加强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形成结构相对合理、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框架。
目前,我们考虑在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现有高校专业布点、人才供求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力争让传统专业进一步上层次,新办专业有特色。
首先,巩固、提升现有经济学、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办学水平。停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院现有的专业是学校在第一次评估时从各个学院整合而来的,专业所涉及到的学科门类有经济类和管理类。而管理类又涉及公共管理、管理科学、工商管理等。由于学科跨度大、交叉小,所需教师较多,考虑学院今后的发展方向,学院拟从2011年起,停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其次,新增设专业。2011年,经管学院将申报物流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目前,贵州正在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对管理类专门人才需求量较大;如申报成功,可在管理科学、工商管理门类形成优势,为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专业硕士奠定基础。2012年,学院还将调整经济学专业,拟在经济学专业开方向或申报金融专业。
最后,加强重点、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建设“电子商务”专业,并进一步做好优势资源的整合,争取推出2到3门院级精品课程,3到5门院重点课程。同时,打造优秀课程群,力争2012年学科进入贵州省特色学科行列。
记者:经管学院要对以上与教学有关诸多方面进行有效地改革,学院如何将这些改革在师生之间全面铺开?
吕萍:对以上的改革,经管学院将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对每一个改革阶段进行总结,保证改革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3月份学院全面启动课堂教学改革,4月份进行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5月份课程考试改革,6月份部分课程考试改革,9月份推进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案例化教学方式改革,10月份毕业论文改革,11月份教师技能大赛和学生毕业实习改革,12月份对“教学改革年”进行总结交流。
经管学院的教学改革仅仅是一扇门,让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学院。经管学院这些年来的改革无不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惟有革故鼎新才有开拓奋进,惟有不平凡的声音才有发展前进。
走笔
立足院校实际,推进有效改革
高等学校在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在教育部北楼二层报告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各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如何改革,才能让院校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是各高校改革中所要考虑的问题。
一方面,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另一方面,高校要从院校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是立校、立院之本,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改革一定要与自己院校的实际结合,从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院校发展、适合培养学生的改革。
立足实际,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高校在充分了解自己做院校学生的认知风格、心理特点、认识水平等之后,进而拟定出适合培养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改革策略。
立足实际,要与市场需求接轨。由于很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脱离于实际,导致教学与就业脱节,不能与用人单位正常接轨,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各院校应不断更新观念,变革内容,改进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市场的需求和专业要求进行定位,改革出一条使教学与就业“零距离”的对接之路。
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任务,不能凭心血来潮,盲目跟进其他高校的改革之风。高校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真正把提升院校教学质量放到有效改革的高度来考虑,改革出适合自己院校发展的科学之路,进而达到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链接
不断成长、壮大的年轻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自建院以来,学科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现有经济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5个本科专业。2011年学院成功获批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实现了“硕士点零的突破”。
学院以“夯实基础、严于实践、教研相长、厚积薄发”作为人才培养的宗旨,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学院现有教师64人,其中,校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教授7人,副教授21人,高级职称以上教师占全院教师42%;中级职称教师43人,博士8人(含在读),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全院教师90%以上。
目前,学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和经济系;有两个校级研究机构“贵州师大人口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和“贵州师大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研究中心”,建有“经济管理与创业模拟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