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暨文博事业杰出人物表彰、颁证、授牌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公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4478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二批62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在贵州省分会场授牌仪式上,省文化厅厅长徐圻宣布了获奖、授牌单位、个人名单,谢庆生副省长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授牌。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荣获“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贵州仅有3家),馆藏6种古籍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书馆馆长张伟云代表贵州师范大学参加了授牌仪式。 校图书馆长期重视古籍文献的收藏和保护,现有古籍文献10万册,其中善本378种,6185册,已列入《全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有43种。以线装贵州地方文献收集较多,且保护较好为特色。 2008年,全国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工作启动,我们积极开展申报工作,落实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要求达到指标,并针对古籍书库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改善了古籍保管条件,完善了安全措施。在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专家的指导下,甄选了馆藏古籍善本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由于《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具有严格的入选标准,名录的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因此,在我们上报的20余种古籍善本中,只入选了6种: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三》(唐)、宋辽夏金元时期:《通志二百卷》(宋)、《史记纂二十四卷》(明)、《考古辞宗二十卷 》、《六臣注文选六十卷》、《唐文粹一百卷》(宋)。 2009年4月10日,校图书馆接受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家的评估和检查。因为馆藏古籍数量和质量都能达到评估指标要求,专家提出的问题不多,但就硬件条件,专家提出了问题和意见,比如说古籍书库面积问题,自动灭火装置问题等等。针对专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在校领导的直接关心和协调下,图书馆及时进行了整改,安装了自动灭火装置和杀虫药物。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专家评审会上,我馆在125家申报单位中,入围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62家公示名单,最终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校图书馆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贵州师范大学的一件大喜事,也是贵州高校的一件大事,填补了贵州高校系统的“空白”。同时,对于我馆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改善古籍保护条件,提高古籍保护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馆将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全面推进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