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晚上7:00,我校文学院易闻晓教授在田家炳教育书院三楼多功能厅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庄子――自然之道的精神提升”的学术讲座。我校师生近300余人参加讲座。此次讲座系我校2010年“山海风流”学术、文化系列讲座的第一场。 易闻晓教授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说开,由“道的可能性”和“道的实存性”诠释了“道是‘天生天地’的‘物物者’而‘物物者非物’”和“道‘有情有信’而‘自古以固存’”的庄子之道;他说,庄子以“齐物”否定人的“成心”的前提下,还复万物自然而然的本真存在;而“忘我”,是去除“成心”的干扰,而“成心”起于知、情、欲,所以只有“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者也”,方能真正地“忘我”,便顺其自然情感而无所增损;易教授解释“逍遥游”,即 “与造物者游”,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外生死无始终者为友”, “不愦愦焉为世俗之礼”,“不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的一种“精神四达并流,而无所不极” 的境界。 易教授在讲座中最后总结道,庄子理想的人格精神是包容宇宙,磅礴万物的博大心胸;睥睨世俗的高傲品格;批判现实的理想精神;超越生死的突然态度。他要求同学们在学习时取其积极向上的方面,对人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相关链接: 易闻晓,文学博士,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02―2004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导师杨明教授。 1998―2001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中国文化史方向博士研究生,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束景南教授。1995―1998杭州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韩泉欣教授。2001.07―2001.09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任教;2001.10―2004.11海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2004.12― 现在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先后发表论文、著作30余部,并参与海南省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公安派的文化阐释》、海南省教育厅2004年度资助项目《中国古代诗法研究》、贵州省省长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诗学的语言文化特征》等科研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