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厦门大学陈武元教授来我校做讲座
【作者】文/谭素君 肖靖 图/李森      【日期】2010-04-18 00:00      【点击】
讲座现场
陈武元教授在作讲座
  4月16日上午9:00,厦门大学陈武元教授在田家炳三楼多功能厅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 “做人•做学问”的专题学术讲座,该讲座系“山海风流”文化学术讲座系列之一。
  陈武元教授认为,一个成功的学者是做人与做学问的统一体。谈到做人,陈教授例举并分析了国内存在的一些触目惊心的学术腐败问题,如抄袭、剽窃、造假。他说,做人应遵守“诚信、明理、谦逊、知耻”八字标准,并具体向同学们阐释这八字的内在要求。
  谈到做学问,陈武元教授介绍了做学问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技巧。他说,做学问的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一个具有很高素质的人应该是这两者的结合。陈教授还说,做学问的基本素质首先需要养成良好的做学问的习惯。对于怎样做学问,陈教授提出五点建议:一是从事科学研究需要恒心、韧性的事业,不仅要做到埋头苦干,更要借助于多样化的学术活动来坚守,还要有“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多”的治学精神。二是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事业,应该耐得住寂寞;三是做学问最忌“人云亦云”,要有创新精神。他说,创新=科学+想象力+实践检验,要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严防学术上的浮雕之风;四是要做好“敢于失败”的心理准备。他说,想在科学研究领域开创新的业绩,就要敢于失败。他说,做学问要有理想,因为兴趣是克服困难的思想基础,只有理想才是战胜困难,敢于面对失败的永恒动力;五是既要有会当将军,又要愿意甘当做人梯。当将军是人人都愿意当的,但甘做人梯却不是人人都愿意的。“兵团作战”或“研究团队联合攻关”的研究组织方式日益成为普遍的现象,现在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强调“第一作者”的重要性,会造成负面作用。
  最后,陈教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做学问的经验为我们介绍了做学问的四种基本技巧:一是要对学术前沿有高度的敏感性;二是要了解国家的战略需求;三是要善于包装自己的“产品”(申请书、演示稿、活页);四是要善于经营自己的学术圈。
讲座开讲之前,副校长李存雄代表我校向陈武元教授颁发了 “特聘教授”的荣誉证书。

相关链接:
  陈武元,男,厦门大学教育部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高等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民办(私立)高等教育。现任厦门社科处副处长、主要学术兼职有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