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我校蔡成效教授出席第四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
【作者】社科处      【日期】2010-05-24 00:00      【点击】
会议现场
 
蔡成效教授与约翰•小科布院长合影
  我校社会科学处处长、历史与政治学院哲学教授蔡成效博士,应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约翰•小科布博士邀请,经学校伍鹏程校长和蔡永生副校长的批准,于2010年5月2日至10日,出席了在美国洛杉矶克莱蒙市等地召开的第四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
  此次国际学术会议,由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主办,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美国阿肯色大学、美国培泽大学和中国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协办。本次会议主题为“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旨在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视角,从构建和推进中西方社会发展新模式及探索中国古典思想与当代西方思想形式的整合上,提出和研究相关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该次会议分为会议发言和考察交流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在洛杉矶克莱蒙研究生大学和克莱蒙培泽学院举行;后一阶段,围绕会议主题对阿肯色地生态城等地进行了参观考察,并与90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学家索拉里先生展开了关于建设“简约城市”的对话讨论。此次会议是一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主要发起人为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85岁高龄的约翰•小科布博士。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其母为原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在美求学时的同学,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在会议开幕式上,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校方负责人、克莱蒙市市长、我国政府驻洛杉矶总领事馆科技参赞和约翰•小科布先生及中方代表团负责人先后致辞;接着展开了为期两天的会议发言;我国政府驻洛杉矶总领事馆科技参赞叶博士高度重视此次会议,既参加了大会开幕式,又参加了分会的发言讨论。参会的中方代表团由63人组成,绝大多数成员为高校相关学者。双方会议代表基本上每位都提交了参会论文,大会印发了中、英文两种文本的会议论文集。
  根据会议要求,蔡成效教授在会前提交了一篇题为《论生态文明的社会性及其启示》的学术论文(中、英文)。该文认为:学界对“生态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而不论“生态文明”的狭义还是广义,本质上都具备丰富的社会意蕴。其一,“文明”意谓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任何意义上的“生态文明”都必然具备一定的社会意义及其社会历史的特征;其二,“自然”与社会及其历史内在相联,不仅广义的“生态文明”而且狭义的“生态文明”,都无不依托一定的社会根基及其历史背景。当代中国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的社会文明(广义)大系统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国家、民族的文明状况及其变化发展,都具有“社会的系统性”或“系统的社会性”――现代社会尤其如此。其中,主要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狭义)和生态文明;各项文明之间内在相联、彼此制约,从而构成一个国家、民族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文明系统”。进一步看,在动态上,一个国家、民族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文明系统”的变化发展,必然要以认识文明和实践文明的基本形式展现出来。此乃“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社会性的有力明证。当今世界“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状况的社会性,更是不言自明。任何“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状况的社会性,都必然具备鲜明的历史性。“生态文明”的社会性,给我们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下列重要的启示:在认识上,要求我们辩证地运用“人类眼光”把握生态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其一,既要摈弃以牺牲自然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人类中心主义”,又要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不陷入“为自然而自然”的“自然主义”;其二,既要聚焦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要立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其三,既要有整体乃至全球的眼光,又要兼顾部分和局部,特别是不同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其四,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面向未来且尊重历史。质言之,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理论学术上将这些“对立面”唯物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实践中,要求我们以上述科学认识为指导,结合实际推动人类社会的 “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的党和政府提出和践行科学发展观,便是一个有力而重大的战略举措。蔡教授的论文,被编排在英文版的会议论文集第一篇。他作为中方代表之一被安排在会上发言,既提出和论述了上述基本观点,又针对会议所争论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发言,先后获得了参会的我国政府驻洛杉矶总领事馆科技参赞叶博士和美方参会专家甘思德(其中文名)先生等的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路鹏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