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下午,我校国际旅游文化学院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文化部民间文艺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欧论坛文化遗产分论坛会议”在我校召开,来自法国、西班牙、罗马尼亚及中国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我校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张晓松担任会议主持,副校长谢晓尧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
会议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展开讨论。法国代表Armel 法国布列塔尼的成功作为案例,阐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他认为布列塔尼的成功秘诀有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人士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其次,非政府团体、私人也大力支持遗产保护;再次,当地政府知道如何保护老百姓的价值观,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最后,中央与地方良性互动,地方政策积极回应中央政策。他说,要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与不同的旅游形式相结合,老百姓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最终帮助他们找出更明智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我校客座教授杨胜明认为,贵州在文化遗产方面非常富有。但近年来,“乡村迅速商业化、旅游资源人工化,很多景点已经毫无特色可言。企业收购村庄,买断经营虽能引进投资、改善设施,但过分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逐渐使文化资源消失殆尽,老百姓依旧在过苦日子。”于是,怎样帮助贵州人脱贫致富;怎样传承文化遗产;在旅游发展的同时,如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成了贵州发展所面临的三个重要课题。
罗马尼亚代表Speranta RADULESCU女士把本国的文化遗产传承情况做了介绍。她说,罗马尼亚很多有经济地位的人都拒绝担任传承人,为此,她所在的农民博物馆作出了许多努力,包括出资举办舞会以吸引年轻人关注,但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因为当地太穷,年轻人大多出国打工,靠一些文化遗产的展示不能把他们吸引回来。而且,世界全球化也使现代音乐大大超出了传统音乐的吸引力。“从布列塔尼的例子中我意识到罗马尼亚的问题在于没有重视文化特性的保留。”
会上,各国代表都积极介绍本国遗产保护情况,并对如何保护文化遗产与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作为本次论坛的合作举办单位,我校特邀请了黔西县化屋苗族多声部合唱队在席间进行歌舞表演,原汁原味的苗族《飞之歌》与侗族的《蚕之歌》博得全场的阵阵喝彩,之后,西班牙音乐家Francisco Jesus DIEZ ESTEBAN以传统乐器伴奏,用布列塔尼语献上了一首情歌。
论坛结束后,与会代表参观了我校国际旅游文化学院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训室,与我校国际旅游文化学院教师交流世界银行贷款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项目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