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外国语学院2010年赴仁怀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喜获丰硕成果
【作者】何小明      【日期】2010-08-05 00:00      【点击】

初为人师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红军烈士陵园听老同志诉说革命年代那些事儿
 
重走长征路
 
“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授牌
 
喜获丰收成果
 
依依不舍话惜别
  7月25日,外国语学院组织开展的为期一个多星期的201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完成既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圆满结束。8天来,由来自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骨干组成的的18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重点服务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本着“经风雨、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活动宗旨,怀着满腔热情和爱心,在我省仁怀市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队组织有序、管理科学、纪律严明,队员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和贵州师范大学学子的良好精神风貌,受到了当地各方面的广泛好评。
  和学院以往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比,此次社会活动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一是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院党委书记马玉平同志先后两次亲赴仁怀四中,开展实践活动前期考察活动,参加实践活动总结大会暨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学院党委副书记任运奇同志参加了在集中实践点仁怀四中举行的活动开幕式,参加队员座谈会,对队员提具体要求,并经常过问活动进展情况。社会实践服务队在出发前,学院党委专门组织了长期从事英语教育教学且具有相当丰富经验的中学英语教学法老师对服务队员进行专题培训,为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学院党委还专门从党建活动经费中按照1:1的比例配套划拨专款,保障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二是树立“大实践”理念。学院党委按照“覆盖面广、整体推进、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总体要求,采取组团集中活动和个人自主开展活动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明确和挖掘社会实践的育人着力点。除了组建一支重点团队赴仁怀四中开展农村基础教育服务行动以外,还要求全体学生就近就便开展旨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此外,还在全体学生党员中开展了“迎七秩校庆、寻校友足迹、展学子风采、传母校问候”为主题的校友寻访行动,围绕中心工作,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为迎接建校70周年做贡献。三是坚持把发扬教师教育优势同弘扬长征精神有机相结合起来。社会实践服务队员在仁怀四中开展支教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余,利用休息时间,还参观了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在鲁班镇红军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了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考察了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酒文化城,体验式的实践活动使服务队员更加深入了解了党的光辉历程,更加密切地接触了社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四是开展专项考核评价。学院党委在巩固以往成绩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建立完善了服务队员“三下乡”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活动过程的监督检查,充分调动了服务队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次“三下乡”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志愿者始终坚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支教,真诚奉献”的理念,通过自身的不懈努,不仅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同,也获得了学校的认可,在活动结束之际,校方为服务队赠送了“翰墨相投庠序风范”的锦旗,并欣然接受“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的牌匾。“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员在活动结束后也普遍谈到,丰富多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同时也发现了自身书本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需求之间的差距,大家纷纷表示,今后有机会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检验自己,锻炼自己,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路鹏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