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全国学生军训工作开展25周年”之际,10月14日,由贵州省军区司令部、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全民国防教育办公室联合组织的“贵州省首届学生军训暨国防知识竞赛”在贵阳落幕。此次竞赛由高中组、地方高校组和省直高校组三个部分组成,由学校武装部选派的外国语学院何小明老师、李健同学、周霞同学组成的贵州师范大学代表队荣获省直高校组一等奖。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此次竞赛的负责人和参赛者。
.jpg)
厚积薄发,见证成功
作为备战此次竞赛的负责人之一,武装部廖荣谦老师在谈到学校获得省直高校组一等奖的优异成绩时,十分兴奋。“我校代表队的总分是230分,这个分数不仅是省直高校组的第一名,也是所有组的第一名。”廖荣谦告诉记者,竞赛取得好成绩一方面是参赛队员的辛苦备战劳有所获,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我校多年来对国防军事教育工作的重视,是名至所归。“对国防军事理论知识的教育起步早,学生的国防军事知识扎实牢固,在关键时候厚积薄发,见证成功。”廖老师激动地说。
全国自1985年以来先后在400多所大学和高级中学开展了军训试点,到2001年学生军训全面展开,我校作为首批军训试点单位,从1983年开始,就对新生进行集中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到2010年止共有七万余名学生参加了集中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通过军训和军事理论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了爱国热情,增强了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强了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作为公共必修课程,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共计4个学分,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各占2个学分,成绩计入学生档案。
此外,学校每年在特定的时期开展国防军事知识普及活动,积极宣传国防军事常识。例如每年全民国防教育日的宣传活动,每年毕业生征兵宣传等等。通过多渠道,夯实了广大师生的国防军事知识基础,提高了全体师生的国防素质。因此,学校在国防军事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方面走在了省内其他高校的前面。“平时工作做到位,取得成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廖荣谦深有感触地说。
成功的背后,充满艰辛和劳累
作为代表队的带队老师,何小明对这次知识竞赛的记忆颇为深刻,“2月份我接到学校的通知,头脑中就出现两个问题,第一是怎么找队员,第二是如何准备。”“李健同学对军事、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身为班级的团支书,政治觉悟高,责任意识强。而周霞同学在学院学生会任职,平时参赛经验丰富,记忆力好,在高考时曾报考过军校,对军事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积淀。”这样,他们组成了符合此次知识竞赛组委会要求的每个代表队有一名老师和两名同学且有一名女选手的代表队。”
此次竞赛是贵州省首届学生军训暨国防知识竞赛。参赛队伍都没有参赛经验,队员在准备过程中没有重点可参考,对题目难易程度缺乏参照,几乎一切都是未知。学校代表队在准备过程中花了很多功夫,他们在图书馆找相关的书籍资料学习,到报刊杂志室了解最新的国防动态,到网络上找其他省的军事知识竞赛观摩等,通过各种途径为竞争作准备。
“知识竞赛的范围太大,找不到具体的重难点,复习起来,费时费力。”李健深有体会地说。接到比赛通知是在2月份,复习题库直到六月份才发下来。何小明说:“那么厚的题库,字体很小,密密麻麻的。为了学校的荣誉,我们还得从头做起,一点一点地记。在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题库中有些题目提供的答案和我们以前复习的有出入,又找资料来看,发现题库答案错了。于是一边找资料确定正确答案,一边不断地反复记。”
“成功的背后,充满艰辛和劳累。”何小明淡定地说。作为此次竞赛代表队的带队老师,何小明的日常工作十分繁琐,从接受任务到竞赛前夕,根本腾不出足够的时间来准备竞赛,为此,何小明常常备战到凌晨两三点钟。
“我校代表队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和我们的备战分析有很大的联系。”李健如实地告诉记者。他说,高中组和地方高校组是分在第一天比赛,我们通过总结前两场的赛题难度和重点来分析省直高校组的竞赛,比赛的前一天晚上李健和周霞针对当天的比赛列出了一个赛题大纲,共有260个方面,他们聚集在一起复习并牢记这200多道题目,其中的一道问答题竟然就是风险题的第三题,这对比赛得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队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是大赛得奖的基础。李健特别努力,比赛的头一天晚上,我们住的招待所停电了,李健为了看完那200多道题,就依靠手机的光亮来复习,直到把手机的电量耗完,他才上床休息。”何小明告诉记者。
学校的荣誉高于天!
何小明在谈到这次比赛的情况时,不停地称赞两位学生队友:“他们都很努力备战,队员之间的配合密切,这也是比赛获得一等奖的重要因素。”
谈到比赛,李健用“有惊无险”这四个字来概括这次竞赛。第一天到达比赛现场,他自己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水土不服,突然感到身体不适,没能去观看高中组的比赛,而周霞为了帮他买药还从楼梯上摔了一跤,把脖子扭伤了,带队老师们听说这两件事之后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所幸并无大碍。
竞赛一环扣着一环,我校代表队一路过关斩将,但在比赛的共答题环节中却出了一点小意外,李健把周霞答的“联合国维和安全部队的英文缩写标志是什么?”答对的答案给改了。标准答案是周霞写的“UN”,李健把“N”给擦去了。紧张并精彩的环节是在选择要不要继续回答风险题的第三道题目,此时,是最关键的时刻,若是不选,有可能就是第三名,若是选了,答对了就有机会冲刺更好的名次,答错了就全盘皆输。纵观其他几组的比赛,都是选择在这个部分放弃回答。在主持人第二次追问他们要不要继续作答时,李健鼓起勇气大喊一声“继续!”,整个会场顿时掌声雷鸣。结果,在回答这道题目时,李健共答了两次,其他队的队员就开始躁动,认为他的答案不正确,争执不下,只好请评委老师做裁决。李健说:“评委老师说,‘第一次回答不完整。’,听到评委的第一句话,我的心都凉了一半;接着,评委老师又说,‘第二次回答也不完整。’这样的评价一出来,我的心是全凉了。心里开始埋怨自己,但是评委老师突然慢慢地补充道,‘但这位选手——两次回答的内容——综合起来是完整的!’我的感觉就像是坐‘过山车’,从低谷又回到了顶点。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赛后,此次竞赛评委之一国防大学吴玉琪教授握住李健的手说:“小家伙,干得不错,如果这次竞赛你们队没有获奖,那么你也会是最佳个人风采奖。”
何小明在这次竞赛活动中有最为深刻的体会。他多次强调:“学校的荣誉高于天!”他认为,团结一心,拥有强烈的荣誉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是军人最珍贵的品质,也是我们作为师大的一员应具备的品质。这种责任感与奉献精神能使所有队员终生受益,从竞赛中收获的团队精神比得奖更为重要。
回顾比赛的历程,经过赛前数月的准备,算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守得云开月明,见证鲜花与掌声。他们就是这样一支队伍,透露着一种顽强力量,一种团结的氛围,充满积极向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