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厦门大学王义彬副教授作“传统民歌的现代呈现”讲座
【作者】本网记者 余萍 洪镱梦      【日期】2011-05-05 00:00      【点击】

5月5日上午,厦门大学音乐系副教授、民族音乐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王义彬在田家炳三楼多媒体会议室为我校师生作题为“传统民歌的现代呈现”的学术讲座。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尹黔主持讲座,并向他颁发我校客座教授聘书,200多名师生到场聆听讲座。

王义彬教授围绕传统民歌的起源与特性、民歌传统的式微与转型、现代民歌的重构、以及现代民歌的产业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他将民歌定义为一定时空中的民众心声。民众心声分为劳动说、爱情说、巫术说、自然说、信号说等几种不同类别。并就远古歌曲的指向性意义、传统民歌的历史、以及传统民歌的分类和特征进行了简单介绍。

谈到民歌传统的式微与转型,王义彬教授说,式微是一种转变一种再衍生。因为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信仰方式、自然生态以及爱情方式上的转变,传统民歌在表情达意上也发生了变化。他指出,民歌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内容(情绪)上的变化和在内容(感情)上的变化两方面;借物抒情是民歌的习惯,爱情是民歌永恒不变的主题。

他还说,现代民歌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性重构、功能性重构以及族群性重构。民歌创作的源头是民众生活,是民众生活的直接体现、是族群社会的心灵反映。民歌是一切音乐形式的母体,是文化中沉积最深的元素。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文化不再是附属于经济的一种渗透要素,它的价值不在于仅仅提升物质产品的文化含量,而是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创意为灵魂、以科技为手段,对文化本身进行再创造从而使其成为商品,出现了文化多样化、产业化的趋势。回归到现代民歌产业来说,则体现在其依附性表现和增效性表现上。他说,饥寒的满足是有限的,可精神的愉悦追求却是无限的,民歌因此而具有其独特意义上的经济软实力。

最后,王义彬教授指出,将民歌融到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去,民歌才有其生命力。

整个讲座精彩纷呈,不时响起的掌声贯穿整个会场。其间,王义彬教授起兴使用各种区域版本演唱了民歌《绣荷包》、《茉莉花》等歌曲。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