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书记彭建教授、“组团式”帮扶专家组长王开存教授,到我校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开展地理学科建设咨询与学术交流。我校副校长刘瑾出席。发展规划处处长赵宇鸾,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党委书记郭锐,院长周忠发,副院长赵翠薇、杨广斌、朱大运及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参会。

周忠发作题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学科建设实践与探索”的专题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学院在面向国家战略推进地理学学科(群)建设、人才培养、平台重构、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家底”,并坦诚在领军人才、国际合作、国家奖、国家野外台站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与瓶颈。
彭建、王开存肯定了我校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学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党建与教学亮点。随后从持续巩固教学奖项、科研报奖、学科结构、师资短板、教材编写、学科(群)方向设置、有组织科研、学术交流会议推才、分类化引进急需人才等多维度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建议。同时强调地理学要坚持开放式、实用化发展的理念,聚焦国家需求,力保国家平台成功重组,拓展现有野外台站要素监测升级(如灾害研究等),整合提升台站价值,助力国家站申报。
刘瑾感谢北京大学专家的精准指导,不仅为我校地理学科的发展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更深化了与北京大学的合作情谊,双方共同期待在地理学科建设上迈向更高台阶。其次就如何把握“组团式”帮扶未来五至十年发展机遇,优化地理学学科与专业方向、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激发与北大帮扶团队的交流活力、重组国家产业技术工程中心、野外站冲击国家站等工作对地环喀院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组团式”帮扶工作交出满意答卷。
会上,双方还就青年教师联合培养、科研团队共建、成果奖联合申报等达成多项共识,为地理学科“组团式”帮扶交出高质量答卷奠定坚实基础。
会前,专家一行实地考察了学院关岭花江野外科学预测研究站,分别参观了台站流域水文观测场、旱地农业试验场、人工模拟降雨与沟道侵蚀机理试验场等科研设施。李渊副站长结合台站定位和观测场建设情况做了详细讲解介绍。彭建教授充分肯定了台站的建设意义与建设成效,并就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申报给予了具体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