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我校传媒学院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系列理论文章
【作者】传媒学院      【日期】2023-03-10 11:30      【点击】

3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成果推介专栏刊发我校传媒学院、贵州省谢六逸新闻传播研究中心“加强民族文化艺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系列理论文章,包括《传统艺术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以民族文化传播促进文明和谐共生》《民族文化国际传播中的语言中介问题》《侗族口传艺术的跨媒介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五篇文章。


9847C


“加强民族文化艺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系列文章,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民族文化国际传播中的语言中介问题以及侗族口传艺术的跨媒介传播等方面,对加强民族文化艺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文章指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资源,加强民族文化艺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更准确地诠释、译介和展示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让全世界认识更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服务有中国底蕴和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厚的思想养分,推动国家间平等对话及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传统艺术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认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找蕴藏在传统艺术中的精神诉求与共情表达,有助于在国际传播中发挥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重要作用。《以民族文化传播促进文明和谐共生》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异质性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润滑剂,各民族文化都内含着超越意识形态分歧的共同人文价值观,利于构建平等、公正、道义和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侗族口传艺术的跨媒介传播》从侗族口传艺术独特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进行研究,认为侗族口传艺术在传播与传承过程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吸纳和融汇了汉族等兄弟民族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推动了侗族口传艺术朝跨民族、跨媒介、跨文化的发展方向。《民族文化国际传播中的语言中介问题》提出了通过培养既熟知本民族文化,又能了解国际化传播方式的少数民族翻译人才、建设蕴含丰富民族文化元素的标志性语言符号体系的语料库和打造融媒体传播平台三个方面的建议。《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提出了加强传播内容建设、注重传播议题设置、创新传播形式、拓展传播渠道、提升精准传播效能、深化理论研究等六条创新路径,助力加快构建具有中国底蕴和中国特色的叙事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有利于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少数民族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掌握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主动权和解释权。


【责任编辑】一审(校):杨琴(实习); 二审(校):王玥; 三审(校):张皓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