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喀斯特研究院李渊博士在生态恢复领域1区TOP期刊《Catena》发表题为“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a typical karst catchment undergoing natural restoration”研究论文。
明确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SOC)分布格局与控制因素对土壤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人类活动与生境异质性差异,以往关于该地区SOC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选择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典型自然恢复小流域,分析了流域内坡地、洼地与落水洞三种地形下的土壤性质与有机碳储量的分布与变化情况,通过冗余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确定了不同地形中SOC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形和水文条件影响坡地SOC分布,坡地SO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空间异质性较大。洼地因农业活动造成有机碳损失严重,而坡地因自然恢复时间相对长,SOC积累更明显。此外,环境因素对SOC、DOC变化的影响因不同地形类型而异;其中,土壤质地因子是控制小流域尺度SOC变化的主控因子。
不同地形类型中各环境因素的相对贡献率
另外,研究认为通过落水洞为介质而流失的土壤可能是喀斯特地区不容忽视的碳汇之一。研究结果对评估喀斯特地区土壤碳储量及其植被恢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系李渊博士,通讯作者为熊康宁教授和刘子琦副教授。本工作得到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D17016)、贵州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5411号)和贵州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项目(黔教科研发[2019]125号)的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atena.2022.106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