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杨钧期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AI辅导员”上岗,是辅助而非替代》,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优势与挑战,并对AI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出建设性路径。

文章指出,在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辅导员普遍面临“人数少、事务杂、压力大”的现实困境。AI辅导员可作为辅导员的“智能助手”,提供政策咨询、资源匹配、事务办理等标准化服务,有效减轻辅导员事务性负担,使其更能专注于个性化思想引导和情感沟通等更具价值的工作。
文章认为,AI辅导员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了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它依托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构建立体学生画像,实现人机协同育人,并在学业帮扶、心理预警、就业指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文章也指出AI辅导员在情感传递、隐私保护、主体性弱化等方面存在一定风险。
文章强调,应明确AI辅导员的“辅助”定位,不能替代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要从技术优化、教育理念创新和管理机制三个层面协同推进,强化数据隐私保护,突出人文关怀,才能真正塑造新质思政能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该文是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对AI赋能思政教育这一前沿课题作出的积极回应与理论探索,为高校构建现代化思政工作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文章全文链接:https://news.gmw.cn/2025-09/10/content_38275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