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我校在伽马射线暴和磁星爆发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作者】科学技术处      【日期】2025-07-01 16:54      【点击】

近日,我校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肖硕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天文学领域权威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中科院一区、Nature index期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Candidate Spectral Lines at 6 and 15 MeV from GRB 200829A and GRB 160905A》。该研究针对Fermi卫星十余年观测的3941个伽马射线暴数据,开展了系统的高能谱线搜索,旨在探讨是否存在类似GRB 221009A中演化谱线的现象。



该研究识别出两个能量分别约为15 MeV(GRB 160905A)和6 MeV(GRB 200829A)的谱线候选体。值得关注的是,后者在红移z = 1.25下的静止系能量约为13 MeV,与GRB 221009A中已报道谱线的能量相近,提示其可能具有共同的物理起源。对这两个事件的模拟分析显示其原始谱线拟合显著性分别为4.1σ和4.5σ,在考虑样本数量校正后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6σ和3.2σ),为进一步理解高能辐射机制提供了有力的观测约束。


两个候选体的拟合结果图


该论文第一作者廖通磊是肖硕副教授指导的2023级硕士研究生,该成果是我校近年来在高能天体物理方向持续推进的一部分。肖硕副教授长期从事伽马射线暴和磁星X射线爆发等高能暂现源的时域与能谱研究,聚焦于最小光变时标、谱延迟、准周期振荡、演化谱线等前沿课题。团队在数据分析方法、卫星探测技术及交叉验证手段方面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

肖硕副教授目前担任贵州师范大学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团队负责人,研究领域为天文技术与方法和天体物理学。作为我国“慧眼”和“极目”等卫星项目组核心成员,开展了探测器设计、星上和地面软件设计与验证、定位、导航和时间标定等工作,并进行高能暂现源的数据分析和科学研究。目前,我校正围绕空间天文观测关键技术及高能暂现源物理机制等方向,开展卫星载荷初步论证与科学预研,力图在未来空间天文任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依托现有研究基础,学校正逐步建设高能与射电协同观测研究平台,推动贵州在空间天文学领域实现特色突破。

文章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3847/2041-8213/ade4b8

【责任编辑】一审(校):王玥; 二审(校):张杭; 三审(校):姚作舟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