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波澜壮阔改革路 风云浩荡奋进歌——贵州师范大学改革开放四十年回眸
【作者】特约评论员      【日期】2018-12-18 15:44      【点击】

 

 四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雷震撼大地,如罡风横扫天宇,中华民族开始挣脱体制束缚,砸碎精神枷锁,踏上一条披荆斩棘、摧枯拉朽、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强国富民之路。贵州师范大学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紧跟时代步伐,抢抓发展机遇,克服艰难险阻,乘改革之长风,啸奋进之壮歌,事业发展如火如荼,办学业绩可圈可点,在强化组织保障、改革体制机制、集聚人才队伍、拓展学科平台、构筑专业体系、推进学术创新、培育办学特色、提升培养质量、营造大学文化、增强办学条件诸方面,均取得了引以为豪的卓越成绩。

坚强过硬的党组织,是推动学校改革事业不断深化的核心力量和根本保证。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学校成功召开了中国共产党贵州师范大学第一、第二、第三次代表大会,校党委、纪委班子结构不断优化,班子整体活力和凝聚力、创造力不断增强,成为团结带领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坚定不移改革发展的主心骨、火车头。四十年来,学校先后开展全面整党、“三讲” 教育、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创先争优活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集中性教育, 增强了党员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四十年来, 校党委不断健全基层组织体系, 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 全面过硬。1998年, 学校被中组部、 中宣部表彰为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 ;2011年以来, 学校在全省教育系统唯一获评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 入选首批全国高校 “双带头人” 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 毕业生党建工作创新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省委主要领导同志肯定; 坚持近20年的 “五个一” 学生党员假期读书月活动受到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同志赞许,并被中组部 “共产党员” 微信公众号、 新华网宣传推介。四十年来, 校党委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坚持 “好干部” 标准, 形成了 “选、用、 管、 带、 育” 一体化的干部工作机制, 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 业务精、 作风正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为加快建成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举措。改革开放四十年间,贵州师大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从教学科研运行机制到办学体制,从人才培养模式到“三全育人” 机制, 从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到学科体系建设机制, 从内部激励机制到科研管理体制, 从岗位绩效考核机制到干部人事管理体制, 从管理服务机制到服务保障体制……2014年, 学校印发了 《贵州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 ,2015年, 首次按照章程选举产生了校学术委员会。2015年, 《贵州师范大学章程》 经贵州省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通过, 获贵州省教育厅核准施行。2016年, 制定实施 《贵州师范大学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细则(暂行)》 。同时, 对 《中共贵州师范大学委员会党委会议事规则》 《贵州师范大学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 《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资格遴选办法》 《贵州师范大学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管理办法》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优秀教师奖评选办法》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奖评选办法》 《贵州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基地管理办法》 等一列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完善, 构建起了科学规范、 务实管用的依法治校治教治学的制度体系, 各项工作越来越规范化、 科学化, 为深入推进内涵发展,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优化创新平台体系提供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保障, 学校办学的动力不断增强, 活力持续迸发。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学校不断深化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不断调整人才政策,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不断改善人才工作生活环境,人才队伍不仅有了量的快速增长,而且发生了质的巨大飞跃。1978年,学校有教职工898人, 其中教师407人 (教授8人、 副教授9人) , 没有一名博士。四十年后的今天,学校教职工已达2618余人, 其中教师1816人 (教授301人、 副教授645人, 博士590人、硕士1226人) , 教职工、 教师、 教授、 副教授的数量分别比当年增长了1.91倍、3.45倍、37.25倍、70.67倍。自1995年引进第一位博士以来, 教师中的博士占比从当时的1.6‰增长到今天的32.5%。目前, 学校教师中拥有国家级学术头衔41项、 省级学术头衔126项, 一批教师先后获得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等崇高荣誉, 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团队、 专业团队、 科研团队、 教学团队, 建设了一支信念坚定、 师德高尚、 宅心宽仁、 学养深厚、 业务精湛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

学科是高校办学的重要基础,也是考察高校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指标。学科具有引领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四十年间,贵州师大的学科建设实现了突破性飞跃。1978年,学校还没有形成学科意识,也没有一个学位点。虽然于当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但没有学位授予权, 硕士生毕业时是由其他高校授予学位。学校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在1986年争取到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取得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坚定信心,排难而进,于1999年开始冲击更高的学科平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在经历2002、2005年两次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未果后,学校愈挫愈坚, 蓄力再战, 于2009年被确定为贵州省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学校历经14年不懈的艰辛努力, 如愿以偿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 学校又积极投身 “双一流” 建设热潮, 奋力攀登学科高峰。今天,学校已经拥有4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点, 具备优秀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推免权, 还拥有1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3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基地、6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学科平台。学校的学科体系涵盖除医学、 军事学外的11个学科门类, 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布局。

专业是高校办学的重要基石,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依托,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专业体系建设的水平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四十年间,贵州师大的专业建设得到长足发展。1978年, 学校仅有10个本科专业。今天, 学校已拥有79个本科专业, 比当年增长了6.9倍。学校始终瞄准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始终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 制定落实专业建设规划, 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打造优势特色专业; 调整优化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建构 “一般能力+学科专业能力” 的课程体系, 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打造优秀课程教学团队。目前, 学校拥有7个全国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4个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10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9个省级高校示范性本科专业 (特色专业) 、5个省级教学团队, 基本形成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教师教育类专业为核心、 多学科协调发展、 布局合理、特色鲜明、 可持续发展的本科专业体系。

本科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和核心。四十年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和强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先后经历了2002年的本科教学工作随机评估、2008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不断强化 “立德树人” 教育理念, 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 紧紧围绕育人需要, 不断理清办学思路、 明确办学定位, 确定了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宽口径、 厚基础、 强能力、 高素质’ 、 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下得去、 用得上、 留得住、干得好’ 的应用型人才” 的培养目标。学校不断强化政策引领, 健全规章制度, 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服务管理, 强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 “三全” 育人工作机制, 加大指导和服务力度,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 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学校与美国、 俄罗斯、 韩国、 日本、 泰国、 葡萄牙、 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开展有师生交流项目, 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 举办有HND、IGEC国际合作项目, 为莘莘学子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和平台。学校学风日益向好,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不断增强, 专业能力、 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学生平均学习绩点保持在2.43以上, 毕业率稳定在98%以上, 学位授予率保持在95%以上, 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四十年间, 贵州师大培养的优秀人才遍及大中小学校、 党政机关、 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 绝大多数毕业生迅速成长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 第三方公司对用人单位调查的结果显示, 社会用人单位普遍对贵州师大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表示满意, 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是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引领学术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四十年间,学校科研工作取得了跨越式进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教师欣逢“科学的春天”,科研学术活动日趋活跃。学校在1985年建立了专门的科研工作管理机构。2007年进一步细化分工,分设科技处和社科处。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管理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学校学术活动日益频繁而热烈,学术交流日益广泛而深入,学术成果日益丰硕而厚重,学术队伍日益壮大而精锐。“九五”(1996—2000年)期间,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7项、横向科研项目5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6项;出版专著72部、译著10部,编写教材32部,发表学术论文2379篇。“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74项、横向科研项目261项,科研经费总额达2.33亿元;出版学术专著144部;发表学术论文4761篇,被SCI、EI、ISTP等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收录25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73项,其中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6项;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360余次。“十三五”规划实施至今,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5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14项,科研经费总额2.87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36项;出版学术著作195部,学术论文被SCI、EI、ISTP等收录2100余篇。尤其是在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方面,学校专家学者领衔及担任骨干的科研团队,连续在2007年的“中国南方喀斯特”、2010年的“中国丹霞(赤水)”、2018年的“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申报中,作出了特殊贡献。在令世界瞩目的FAST建设和研究工作中,学校与国家天文台签署了“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合作共建协议,为FAST海量数据管理能力、数据综合分析与应用提供了重要保障。纵观学校学术科研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学校学术研究、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学术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

办学条件是高校办学的物质基础,是高校保障师生发展成长的基本要素。四十年间,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丰富教育资源上可谓殚精竭虑,求之若渴。学校为筹措办学经费、拓展校园空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充实创新教育资源,投入了大量精力和物力,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可观业绩。

校园空间方面:1978年,学校占地面积仅372亩,校园狭小一直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特别是高校扩招后,拓展校园空间更是迫在眉睫。从2002年开始,学校多次申请在金阳新区(今观山湖区)划拨土地建设新校区,未能实现。2004年,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设置为贵州师大白云校区,两校区总面积仍不足千亩。2008年底,学校申请在龙里方向征地亦未果。正疑山重水复,怱遇柳暗花明。2010年,省政府在贵阳市花溪区规划建设高校聚集区(即今之大学城),贵州师大新校区包含其中。2011年,学校花溪校区破土动工。2014年,学校主体迁入花溪校区。至此,贵州师大拥有校园面积近3000亩,形成了“一校统驭、三区鼎立”的校园格局,建成了大气磅礴、文气横空、灵气钟郁、锐气凌云的优美校园。

公共服务体系方面:1978年,学校图书馆有馆藏各类图书50余万册;教学仪器设备严重缺乏,连统计数据都难以查找。到2001年时,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文献资料达144万余册;实验室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413.68万元,生均仅1372.37元;校园计算机网络初步覆盖教学、办公区。今天,学校图书馆有馆藏纸质文献262万余册、纸质中外文报刊2300余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57万余种册,数字资源总量达96.35个TB,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CALIS贵州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高、功能强,无线网络覆盖大部分公共区域及图书馆阅览区域,基于公共数据平台的数字化校园服务全校,并为FAST数据管理、分析与应用提供了优质服务;学校实验室、实习场所总面积达9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3.7亿余元,生均1.25万元。公共服务体系的资源更加雄厚,服务能力大大增强。

创新教育资源方面:1978年,学校没有一个创新教育基地或平台。今天,学校创新教育资源已十分丰厚,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拥有“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称号,拥有国家级大学校外实践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师研修基地、国家级教育综合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中国·贵阳大数据旅游研究(实训)基地、省志愿服务项目孵化中心、贵州生态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等一系列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平台和基地。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思雅众创空间)是全省首家大学科技园,园区孵化企业达136家,产值达2.3亿元,形成知识产权60余项;完成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73项,经费达3000余万元;协助学校科研团队完成FAST脉冲星搜寻超算平台的建设,并取得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目前,科技园拥有3个国家级平台(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基地)、7个省级平台,其实力、水平和业绩在省属高校中首屈一指。

办学特色是高校自立于大学之林的重要依凭,也是高校办学的理想追求。构建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体系、培养基础教育优质师资,既是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更是学校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四十年间,学校通过强化教师教育的优势和基础、突出教师教育的能力导向、着力培养优质基础教育人才、推进基础教育研究与服务等,教师教育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鲜明特色得到进一步凸显。经过总结提炼,贵州师大教师教育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五个最”:在贵州高校中,学校高等教师教育历史最长(七十七年庚续不绝);教师教育规模最大(师范类专业占专业总数近30%,是学校学科专业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师范生占学生总数近40%;30%的非师范生获得教师资格证,近60%的在校生经过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与培训);教师教育体系最完整(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本科层次到博士层次);教师教育相关学科专业实力最强(拥有与教师教育相关的博士点5个、硕士点14个、专业硕士点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国家级2个、省级5个,特色专业有国家级6个、省级15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有国家级2个、省级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有国家级3个、省级4个);对全省教师教育行业贡献最大(培养了十五万多名优质基础教育人才;1970年代末帮助各地州成立师专,2000年代又助力7所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毕业生占全省中小学特级教师和省级教育名师的20%以上,占全省省级骨干教师的18%以上,占贵阳市“教学名师工作室”教师的40%以上)。学校教师教育体系的规模、实力、水平和贡献,均无愧于全省教师教育“龙头”的荣耀。

文化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和延续的“血脉”,是滋养师生品格气质、风范操守的精神“养料”,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素;传承与创新文化是高校的基本社会功能。四十年间,贵州师大的大学文化建设以理论研究为引领,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学校文化标识为核心,以主题系列纪念活动、科技文化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团和文艺团体、校园景观等为载体,不断丰富,日益繁荣,生机蓬勃,活力四射。1980年代,学校积极倡导对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1989年,一批研究成果汇编成《校园文化论》出版,受到同行和有关领导的好评。从1990年代开始,学校将校园文化实践与教学科研、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各项工作同步推进、协调发展。2001年,学校一批学者承担的教育部课题成果《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获贵州省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2010年,学校一批学者先后出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证性研究丛书”等4大类丛书共14种,进一步夯实了大学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进入21世纪,学校文化标识体系建设提上日程。2001年庆祝建校60周年活动中,学校提出以“爱国、奉献、敬业、自强”作为“校园精神”;2008年,进一步将“爱国、奉献、敬业、自强”明确为学校的“大学精神”。这是对学校办学历史和学人品质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是对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的高度凝练和积极升华。2007年,学校确定了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和彰显师道的校徽,确定以“慎思笃行、博学致新”为校训。2008年,产生了抒发师大人志向和情怀的校歌《挺拔的香樟》。由此,形成了富有贵州师大特色、庄重典雅、昂扬向上、予人启迪、催人奋进的文化标识体系,成为学校大学文化的核心和重要载体。学校积极发挥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大力推进阳明文化研究,于2014年成立“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并入驻贵阳孔学堂,开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社会反响良好。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艰苦奋斗,四十年业绩辉煌。正是由于坚持改革开放,学校事业才蒸蒸日上,不断跨上新台阶、打开新局面: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掀开新的办学历史;198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提升学校办学层次;1996年列为省属重点大学,彰显学校办学地位;2001年成立独立学院“求是学院”,开辟新的办学体制;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拓展学科和校园空间;2006年进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与厦门大学结成对口支援关系,获得借力发展机遇;2008年以“优秀”等次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大幅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学校,站上新的发展起点;2017年成为贵州首个进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的省属高校,打开新的发展局面。

波澜壮阔改革路,风云浩荡奋进歌。四十年来,贵州师大代代学人奋发“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大学精神,谨遵“慎思笃行、博学致新”的庄严校训,践行“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履行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传承创新文化的光荣职责,用青春与激情、智慧和汗水,抒写改革创新的鸿篇巨制。回眸前尘,先贤肇奠鸿基,铺陈锦绣;瞻望未来,后学续写华篇,演绎风流。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贵州师范大学将继续高歌猛进,激励新担当、显示新作为、呈现新气象、谱写新乐章,成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不忘初心,回望来路。将改革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张皓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