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作为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一项重要活动,我校主办的“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东盟ICT产教融合发展论坛拉开帷幕。来自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台湾以及国内的多名专家学者齐聚贵安新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百花厅、梵净厅,围绕“新一代ICT技术的发展”、“发展中国家ICT产教融合的现状及趋势”等主题,共同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东盟ICT产教融合发展,旨在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教育在科技和人文方面的进一步合作。
“发展中国家ICT产教融合的现状及趋势”主题对话现场
“新一代ICT技术的发展”主题对话现场
论坛上,印尼哈桑努丁大学高级研究员Zulfajri Basri Hasanuddin,东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电工与电子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孟桥,台湾元智大学工学院院长李硕仁、电机通讯学院院长赵耀庚,贺州学院校长吴郭泉、大连民族大学中兴学院教授肖瑛、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高东、工程师高翔,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孙平安,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副校长盛华等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
Zulfajri Basri Hasanuddin研究员从印尼民众电子设备、网络平台的使用率,印尼电子通讯技术布局,政府政策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印尼ICT的发展情况与发展愿景。他提出,要通过深入的产学研结合建立创新体系,达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再生。
孟桥教授以“东南大学—中兴通讯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分享了高校与企业通过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在“信息工程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尝试,以及校企共同建设卓越工程师课程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李硕仁教授
赵耀庚教授
李硕仁、赵耀庚教授分别对台湾元智大学工学院及电机通讯学院的科研方向、师生创业成效、近年来产学融合相关获奖情况、两岸交流、产学合作相关课题等情况进行了介绍。
吴郭泉校长指出,“新工科”建设是我国新经济时代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迫切需求,新时期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相关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需要一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肖瑛教授认为,在进行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应该要做到“三个融合”:国家的创新战略与学校的应用科研融合、社会的人力资源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融合、企业的课程体系与学校的培养方案融合。
高东研究员对探空火箭进行了介绍,讲述了2011-2017年美国NASA和欧洲火箭探空发展以及探空火箭的应用思考。
高翔工程师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卫星任务情况”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发展空间科学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孙平安书记以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与大家分享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与国际化发展新作为。
盛华副校长以“创新产教深度融合”为题,指出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起“先产后教”的理念,需要“以产业岗位技能为导向”来倒推课程设置,要有专业的教学负责人来“翻译”行业技能到教学课程里,课程是产教融合的落脚点和执行单元。
与会嘉宾纷纷谈到,当前,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迅猛发展,出现工程人才供给不足的现象。因此,新工科建设要求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提升学科专业与产业更强的匹配度;在人才培养上,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的对接度,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育人。希望不断开展探索“企业主导,学校主体,师生参与,校内实施”的高校工科人才的培养新机制及科研新模式,并通过企业研发项目走进校园的模式,实现科研创新工作的体制与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