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我校副校长蔡永生在《贵州日报》发表文章:贵州人文精神的充分根据和重要意义
【作者】新闻中心      【日期】2016-04-28 16:05      【点击】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省委书记陈敏尔提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集中概括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构筑贵州“精神高地”,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和“软实力”。笔者认为这一新理念和新论述,为贵州的跨越发展、同步小康事业提供不竭的精神支撑,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一、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概括为贵州人文精神,有充分的根据

 

“天人合一”作为贵州人文精神的根据

 

传统文化的根据。纵观中国哲学史,几千年来哲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天人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是,先哲们对天人关系的回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然我们也看到,从总体上说,中国传统哲学在“究天人之际”时,更为关注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天道”与“人道”不是两个道,而是一个道,认识世界与认识人本身具有一致性。因此,“天人合一”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将“天人合一”作为贵州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源。

 

贵州的自然生态根据。贵州的自然生态折射出“天人合一”。贵州山水延绵、山水相依,青山绿水相映,人们依山而居、傍水而存。周恩来总理曾经指出:“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现在贵州的自然生态还是令人羡慕。贵州森林覆盖率高达50%,草原总面积有428.7万公顷。全省9个中心城市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如果没有“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生态环境就不会有如此好的状态。另有众多的自然信仰、禁忌习俗、节庆活动、饮食习惯,都渗透着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合一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我省“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辩证法”思想是相契合的。我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基本回答,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马克思主义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也很丰富:人与自然具有对象性关系和相互作用;人与自然都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人是万物的尺度与万物是人的尺度的统一。结论为人与自然的发展是“和谐辩证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每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揭示出人与自然关系不但是认识与被认识和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当代更主要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

 

“知行合一”作为贵州人文精神的根据

 

传统文化根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在贵州有着特殊的创造地位和长期的深远影响。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在贵州讲学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贵州成为“知行合一”说的发源地。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说,目的在于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的学风。他强调知和行的统一。对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提出的“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学说,贵州人理所当然有更深刻的心得。将“知行合一”作为贵州人文精神是顺理成章的。

 

贵州的现实根据。由于诸多原因,贵州还处于欠发达阶段,总体上在全国排名靠后。面对贫穷落后,贵州人民不是束手无策、靠天恩赐,而是绝路逢生、顽强拼搏。有“知行合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勤劳朴实改变面貌的勇气,重视学习知识,坚持理论武装和指导,同时重视实干苦干持续干。贵州正如周恩来总理预言的“后来居上”。特别是近年来省委多次强调知行合一推动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客观认识省情,奋力后发赶超,决战同步小康。贵州的知行统一实践的精髓就是弘扬崇高精神,“干”字当头促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理论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强调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革命实践经验,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有价值的成果,采用中国哲学的传统术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理论概括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可见, “知行合一”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理论是相契合的。

 

二、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概括为贵州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促进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欠发达是贵州的省情,与同步小康的时间越接近,贵州的压力就越大。越是决战同步小康,就越是需要辩证思维。因此,习近平同志在贵州视察时强调,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使我们对发展的思路和前景更加明晰,增强发展的自觉和自信。

 

如何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呢,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和要求,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发展和生态保护作为两条底线提出来,这是辩证思维的大智慧和生动体现。

 

第一,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因为底线是度的边界,度是保持事物其质的幅度,越过这个边界,就超越了度,事物就会发生性质的变化。一旦突破底线,就会产生不愿看到的坏结果。习近平同志早就指出:“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底线思维要求我们注重对危机和风险等负面因素进行管控,这是高标准、严要求。如果把底线理解为降低标准、无所作为,那就是误读误解。底线思维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它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对任何事情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在决策前分析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做到有备无患,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守住最后底线。所以,底线思维与辩证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运用辩证思维,离不开底线思维;坚持底线思维,离不开辩证思维。

 

第二,守住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对于贵州特别重要,是贵州实现同步小康的决定性条件。贵州还处于欠发达阶段,其主要表现是贫困落后,因此,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要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就必须加快发展,奋力后发赶超。生态环境良好是贵州的优势,同时生态环境脆弱也是现实的省情。所以,既要守住发展底线,又要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两者缺一不可,关键是把握好两者结合的度。

 

这是建立贵州“精神高地”,凝心聚力,形成攻坚克难强大精神动力的需要

 

贵州的发展处于后发赶超、决战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建立贵州“精神高地”、提振精气神至关重要。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语)人的意识是“自觉的能动性”(毛泽东语)。精气神,无论是从中国古代哲学上还是从医学上,都说明它虽然有其物质基础,但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意识能动作用有相同之处。提振精气神,更好地发挥“自觉的能动性”,这是我们贵州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一定物质条件具备的基础上,人的因素第一。只要理念先进、凝心聚力、决策正确、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所以,贵州特别重视建立“精神高地”。例如,对贵州精神和贵州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培育就是最好的证明。对于贵州精神的内涵,先后有过几种提法,如“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中共贵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塑造“自强自信、开放创新、能快则快、团结和谐”的贵州精神。2010年我省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在抗旱的关键时刻,温家宝总理深入黔西南察看旱情,概括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概括并提出了以“开放创新、团结奋进”为核心的贵州时代精神。这些关于贵州精神、贵州时代精神的概括是对近代以来产生的“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三线精神”、“大关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这次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作为贵州人文精神的核心概括出来,是建立贵州“精神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撑。正如省委书记陈敏尔在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的:当前,我们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目的是与时代、与当下、与实践相结合,把贵州人文精神凝练提升为战胜困难的品质要素,锻造成“撬动”贵州后发赶超精神杠杆,增强认同感、增强自信心,全力攻坚、奋力跨越。这一重要论述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要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为“十三五”贵州新跨越、全面同步小康做出新贡献。(作者为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该文转载自《贵州日报》2016年4月26日第10版)

 

【责任编辑】王强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