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改革发展成就要览
【作者】摘自校报      【日期】2014-12-24 15:52      【点击】

自2003年12月召开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十一年,是我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十一年,也是我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大幅提升的十一年,更是我校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的十一年。十一年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及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校党委立足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2004年,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并入

2006年,再次被遴选为省属重点大学

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09年,启动并扎实推进花溪校区建设

2012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

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14年,实现办学主体向花溪校区转移

教育教学篇

学校紧紧围绕本科教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加强内涵建设为核心,深化专业和课程建设,认真实施质量工程,全面推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教学、经费投入优先教学、师资队伍提升教学、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管理和服务保障教学、政策和舆论导向教学的良好局面。2004年以来,学校的实验、实训等教学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建成了先进的教学综合服务支持系统。学校实现总收入51.1亿元,通过银行贷款等融资26.1亿元,有效保障了学校正常运转和重大项目建设需要;累计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5亿元、图书资料235.5万册、数字资源66TB。图书馆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教育部CALIS贵州省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断加强,校园网络功能不断拓展,校内光缆长度达93公里,互联网出口带宽达1.7GB。教学基本条件的显著改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新增本科专业28个,使我校本科专业达到75个,涵盖10个学科门类,形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体系。目前,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省级高校示范性本科专业19个。

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学校获批省级研究生教改项目12项;资助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89项、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项目27项;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3070篇。

2004年以来,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74800余人,其中研究生4344人,毕业生年度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6项、研究生卓越人才计划项目5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0余项、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2项;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省级以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3项;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荣获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一等奖等为代表的各类奖项1000余项;2009年,在贵州省高校首届“硕博论坛”上,学校研究生共获奖53项,是获得奖项最多的高校。

科学研究篇

我校科研工作坚持以高素质创新团队打造、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高级别项目立项和实施、高水平创新成果培育、高效益社会服务为重点,经过十一年不懈努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事业快速发展,扎实推进,为实现我校“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增添了新内涵。

2004年以来,学校获批立项的科研项目达38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79项),科研总经费3.9亿元,年均获批的科研项目数、国家级科研项目数和科研经费分别是2003年的9.3倍、8.5倍和23.7倍;获得包括“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内的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36项。

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取得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教育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等重大突破。

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04年以来,学校新增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数量跃居省属高校前列,实现了贵州省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零的突破;获批9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

学校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开展高质量的社会服务。2004年以来,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开展深度合作,共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300余项,并提供了大量咨询服务。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喀斯特生态环境与石漠化治理研究、世界自然遗产申报、贵州省主体功能区划、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与重点旅游景区规划、大型桥梁健康动态监测、贵阳市“两湖一库”治理科技攻关、计量认证和物证司法鉴定、全省教师资格认定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积极承担“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项目,通过中、小、幼教师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研修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项目,累计培训中小学和幼儿园骨干教师2.3万余人。

师资队伍篇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强力推进“人才强校”工程。2004年以来,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层次人才308人,新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核心专家3人、省管专家2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学校人才队伍的学历、职称、学缘、年龄等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趋势良好。截至2014年12月底,学校有专任教师1739人,其中正高职称289人、副高职称603人,博士320人、硕士987人,45岁以下教师1415人,外校学缘教师1304人;教师队伍博硕比达到75.2%,比2003年提高了50.2个百分点。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合作交流篇

学校不断加大开放办学力度。2006年以来,学校依托与厦门大学的对口支援关系,在选派教师进修学习和管理干部挂职锻炼、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选派管理干部来校挂职帮扶等诸多方面得到了有力支持。举办了六届中英合作高等教育文凭项目(HND),实现首届国际通识课程项目(IGEC)招生,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首次招收15名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留学生教育类型进一步拓展。先后与韩国、日本、泰国、美国、印度尼西亚、葡萄牙、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互派交流交换学生近1000名。2004年以来,承办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开展国际合作科研项目40余项。积极参与、承办“中美教育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亚洲青年动漫与数字艺术大赛”等相关活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充分展示了学校良好的开放形象和办学实力。

花溪校区建设篇

2003年以前,学校仅有的宝山校区,实际用于教学、学生生活的面积不足300余亩,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狭小、拥挤的校园已经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

学校超前谋划,通过积极争取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支持,于2004年将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学校,组建成贵州师范大学白云校区,使校园面积得以扩大,不仅有效缓解了学校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也扩大了学校的学科专业覆盖面。2003年,经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和贵阳市金阳新区管理委员会同意,拟在金阳新区划拨2000亩土地建设贵州师范大学新校区,学校积极制定规划方案,推进金阳校区建设,但因多种原因,终究还是南柯一梦。2008年,学校又再次向贵州省教育厅申请在龙里县征拨3000亩土地,用于建设贵州师范大学新校区,结果也成了未竟的遗憾。2009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建设花溪大学城,贵州师范大学在花溪大学城获批2000亩土地建设新校区,学校多年来的梦想终于实现。2011年,学校正式开工建设花溪校区。2012年,首批近4000名新生入住花溪校区,2014年,实现了学校办学主体向花溪校区整体转移,解决了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改善了师生的学习工作环境。校园面积由594亩增至近3000亩,扩大了近4倍。如今,站在龙文山上俯视校园,一幢幢崭新的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敞的道路成功铺就,一间间明亮的教室书声朗朗,一座充满着无限生机的现代化大学校园憧憬着贵州师范大学的未来。

思想政治教育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主渠道效果不断增强;学校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贫困生资助、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硕果累累:学校在全省两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中均获“优秀”等次,荣获“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招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成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

校园文化篇

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学术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师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品性得到有效涵养。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文化阵地建设全面加强、融合发展。学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特色文化学校”称号,校报被评为全省高校优秀校报,校园网站获“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称号,学校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

党的建设篇

学校党委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思想建设。通过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践行宗旨教育、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举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干部学习班,开通干部网上自主学习平台等,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升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领导能力。

制度建设。针对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与时俱进,修订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一方面探索创新,出台一批新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相互衔接、系统配套、务实管用、符合学校实际需要的制度体系,推动党建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组织建设。2004年以来,学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1个、省级“五好”基层党组织9个、省级先进性建设示范点1个、省委教育工委先进性建设示范点6个、全省高校“五好”基层党组织53个,全省高校“五好”基层党组织在全校基层党委(党总支)层面的覆盖率达96.2%;2011年、2014年,学校党委两次荣获“全省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先进党组(党委)”称号;学校毕业生党建工作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经验入选全省“基层组织建设优秀案例”。

党风廉政建设。学校党委大力培育和弘扬廉政文化,营造预防腐败、崇尚廉洁的氛围。把反腐倡廉教育与开展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加强岗位从业规范教育有机结合,多次组织党员干部系统学习有关规章制度;纪检监察部门加强纪律检查、行政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做到防微杜渐、抓早抓小;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法制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增强,从思想上筑牢“道德底线”和“纪律红线”。学校2011年荣获“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廉政文化建设成绩喜人,荣获省级以上各类比赛奖项17项,获批贵州省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基地和贵州高校人文社科培育基地。

 

【责任编辑】马发亮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