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红楼梦》研究专家张惠教授莅临我校,在宝山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三楼多功能厅为我校师生作题为“《红楼梦》之‘西游记’——近六十年美国红学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贵州师范大学社科处、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共同主办。社科处处长、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长谢廷秋主持讲座。
张惠教授认为,美国红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国外红学研究中较为瞩目。60年代之前是美国红学研究的草创期。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在其获奖感言《中国小说》中对《红楼梦》给予很高的评价,引发了美国评论界对《红楼梦》的更多关注。此时期美国红学研究以王际真的《红楼梦》英译本为批评版本,研究较为粗浅,成果较为单薄。
60年代美国红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史景迁和夏志清。史景迁以“微观史学”的思维方式和小说的写作笔法较为深入地进行曹寅研究,有著作《曹寅与康熙皇帝:奴才与主子》。夏志清从心理学视角提出“解脱论”和“拥钗反黛说”,并肯定《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艺术价值;70年代美国红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是余英时和浦安迪。余英时“以考证破考证”的方法进行红学研究,呼唤红学研究回到文本本身,有著作《<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浦安迪提出“原型与寓意说”,并结合《红楼梦》文本对“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概念进行现代阐释。
1980年,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召开,标志着红学研究真正走上国际化,对《红楼梦》成为世界文学经典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80年代美国红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的发起者周策纵,其采用原型批评和统计学方式对《红楼梦》进行研究;90年代美国红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是余国藩和黄卫总。余国藩是“集大成式”的红学研究者,代表著作为《重读石头记:红楼梦里的情欲与虚构》。黄卫总提出“成长欲望说”,代表著作为《红楼梦中的情和抗拒成长》。90年代美国红学研究出现两种异见:一是以裔锦声为代表的“寓言说”,二是以马克梦为代表的“色情说”。
美国红学研究以其理论阐释和比较文学方面为研究特长。美国红学研究对促进《红楼梦》世界文学经典的塑造、《红楼梦》研究的国际化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美国红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红学研究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