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我校文学院邀请,3月9日下午,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冯黎明教授来校讲学,在文科楼四楼文学院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现代性:解放·狂欢·危机”的学术讲座。文学院师生100余人到场聆听。讲座由文学院院长易闻晓主持。
冯教授围绕现代性的起源、形成过程及其遭遇的危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冯教授首先用理查德·汉密尔顿的一幅拼贴画《是什么使我们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引出讲座的主题——现代性。他认为,当今社会的符号、文本和穿衣等都是现代性的体现。现代性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西方的哲人和艺术家们不断反思和批判构成的现代性的发展,经过上千年的演变,现代性成为一个涵盖哲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大概念,至今仍然是一项未完成的工程。
接着,他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讲起,依次阐述了十八至二十世纪中以康德、黑格尔、马克思·韦伯、尼采、海德格尔、西美尔、阿多尔诺、吉登斯、哈贝马斯、K·卡林内斯库等为代表的思想家的理论及其在现代性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黑格尔认为“总体化”和“历史理性”能启发人类的现代化。尼采提出的“理性的危机”和“审美救世主义”与美国的利奥·斯特劳斯提出的回归“前现代性”主张都试图解决现代思想的隐忧和弊病。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反思的表现。冯教授说:“现代性趋于成熟,就像文学性一样,随处可见,但没有终极性的定义。”
随后,他讲解了上世纪后30年里,福科、德里达、利奥塔、福山等人的后现代思想对现代性的批判。福科认为“现代性是历史的无序性与人之死”。利奥塔则认为“现代性是宏大叙事的解体与异质性的权力”。同时,他总结了现代性的社会面貌,包括宪政民主、自由市场经济、理性主义文化、合理化、总体化、全球化、社会场域界分、自反性、技术化。
最后,冯黎明还谈到了现代性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建立起了一种学科体制化范式;把知识形式化,用抽象的符号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知识“框”起来;形成了文学审美主义批判的立场。
在互动环节,冯教授就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解答,赢得全场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