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上午,由贵州出版集团、贵州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文学名家走进贵州文化采风活动暨《印象七夕》新书研讨会”主题活动在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来自全国的文学名家、评论家、出版界代表等嘉宾走进高校,与青年学子共话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贵州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焱,我校党委书记黄其松,贵州出版集团副总经理王旭,我校副校长刘瑾、管新福,贵州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钱海峰,贵州出版集团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波,贵州出版集团贵州贵人领先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晓华等出席。我校师生代表200余人参加。

刘瑾在致辞中代表贵州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向远道而来的各位文学名家致以热烈的欢迎,向精心策划此次活动的贵州出版集团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印象七夕》的出版面世表示诚挚的祝贺。她指出,七夕承载浪漫与文化底蕴,融含古人对爱情、生活的思考及敬畏自然、忠贞等精神,是文化自信的瑰宝。文学为传统与青年的纽带,《印象七夕》以文学之力唤醒青年认同,为校园文化注入活力。此次名家入黔,彰显了文化融合可能,我校期待借研讨会让师生汲取名家智慧,搭建合作桥梁,探索传承路径,希望同学们从“阅读者”变 “转化者”,化文化基因为动力。
王旭在致辞中表示,“印象”系列图书始终锚定挖掘传统文化深层肌理、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使命,致力于从历史溯源、人文阐释、生活实践等多元维度,立体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他指出,《印象七夕》的问世意义深远,不仅为“印象”系列勾勒出清晰的节日文化经纬,让系列内容更具体系性,更以文学与思想交织的文本形态,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坚实载体。它犹如一座精心搭建的桥梁,架通了现代文化语境与青年群体,引导青年穿透节日的符号表象,真正触摸并体会到民族文化根植于血脉的深厚底蕴。

活动现场,举行了《印象七夕: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新书揭幕仪式。本书为“印象”系列丛书的第六部作品,延续了以文学解读传统节日的特色。全书以“溯源、传承、新生”为脉络,构建起立体的七夕文化图景,通过散文、小说等多元形式,融合历史考据与现代思考,呈现出七夕节跨越千年的浪漫底色与文化肌理。

光明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文学评论主编王国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作协副主席、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杨庆祥特意录制视频为《印象七夕》的发表发来祝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协主席、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欧阳黔森,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徐剑,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山西省文联主席、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水平,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教授、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干,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热播剧《潜伏》原著作者龙一,广西作协副主席、《广西文学》主编、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李约热,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院长、 国内知名文学评论家张艳梅,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印象”系列丛书主编李浩等嘉宾和文学名家进行了深入研讨。他们认为,沉醉于七夕传说中缱绻的浪漫爱情之余,我们更需拨开情感表象,用心捕捉其间蕴含的生活智慧、无私奉献与文化传承的深层脉络。对待这一传统节日,我们既要以审慎的目光合理质疑,探寻其背后沉淀的社会伦理与文化密码,更要将七夕承载的忠贞、思念等普遍情感,与各地鲜活的民族风情、日常的生活肌理及个体独特的情感记忆深度交融。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一古老节日在当代语境中生长出新的文化意蕴,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钱海峰代表贵州人民出版社向学校赠送了《印象七夕》《印象中秋》《印象清明》《印象重阳》等“印象”系列丛书。
现场还举行了首届“七夕杯”大学生“我们的爱情故事”散文、诗歌大赛启动仪式。